各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以及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精神,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学校决定在2025年春季学期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专门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现将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题方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鲜明主线,坚持凝心铸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民生惠边、互嵌实边、开放活边、固防强边、协同建边,推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高质量发展,立足边境地区实际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申报人重点根据以下选题方向,在导师指导下自拟题目深入开展项目研究。
(一)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从理论主题、体系框架、内在逻辑、概念范畴等方面作出系统性学理性阐发,深刻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原创性论断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二)开展中华民族史研究。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掌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促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历史,深化对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的准确把握和规律性认识。
(三)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现实问题研究。围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入开展研究。
(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围绕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创新传播方式,进一步总结宣传好云南民族工作的成效和经验,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实践的鲜活故事等深入开展研究。
(五)开展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有关措施研究。研究民族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更好发挥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六)开展对口帮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策研究。梳理乡村振兴、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等对口帮扶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分析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困难,提出进一步改进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对策建议。
(七)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相关内容,以田野调查、理论宣讲、实践研学、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形成实践案例、调查报告。
二、项目类别及执行年限
(一)项目类别:该专项按“创新训练项目”申报。立项数根据申报数量及项目质量等情况拟定。
(二)执行年限:校级项目执行周期为1年;国家级、省级项目执行周期为2年。
三、申报条件
(一)项目团队成员基本稳定,专业、能力结构较为合理。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可申报,毕业年级学生不能申报。每个项目参与人数不超过5人(含负责人);每位学生只能参与1个该专项项目。项目负责人须在毕业前项目结题通过。鼓励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学生组队。
(二)项目申请团队应选择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较好创新性成果、热心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成长的教师作为导师。每个项目只能有1位校内指导教师。每位教师该专项最多指导1个项目。
四、工作流程
项目遴选采取学生申报、学院初审、学校评审的方式开展,申报流程如下:
(一)项目负责人提交申报材料。学生登录“云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管理系统”(https://sjjx.ynu.edu.cn/sjjx)申报。题目中加“专项”字样。
(二)指导教师审核材料并推荐。指导教师审核申报材料、提出修改意见,择优推荐项目。
(三)学院审核。学院管理员对项目进行初审。
(四)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本科生院组织现场答辩,邀请专家对项目评审、评分,按项目质量择优立项校级项目。排名前50%的校级项目将推荐至云南省教育厅参评省级项目。
(五)项目实施。项目日常管理、经费使用要求等,按学校相关管理办法执行,申报前请务必仔细阅读并知晓相关规定。
五、时间要求
各学院应高度重视、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做好组织申报工作。学生申报及指导教师审核、提交截止时间:2025年5月26日16:00。
六、结题标准
按照《云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结题标准(试行)》提交结题成果,成果达不到要求不予结题。
如有疑问请联系实践教学科,联系电话:0871-65031440。
本科生院
2025年5月16日